无问东西这部电影给我的感触:
无问西东这部电影给了我太多感触,我没想到的是我这么样的一个人会因为这部电影流泪,而且不止一次。也许是我一直以来都对民国时期的知识分子有一种发自内心的莫名的向往与尊敬,那个时代的知识分子的风骨深藏于心,由内而外,令人感动。
其间好多场景给了我诸多感动,沈光耀于西南联大求学时期,正是中国最动乱的时代,那时经费不足,难以支持西南联大教室的建造,是梁思成林徽因夫妇设计建造。学生只能就读简陋的教室,甚至抵挡不住一场暴雨的袭击,难以讲课的先生便写下静坐听雨,当沈光耀推开窗看到马约翰带领西南联大的学生在雨中奔跑,内心稍起波澜。
转而唐纳德来西南联大招收飞行员,沈光耀心动了,当他写信告知母亲时,母亲令她跪下背其家训,将门世家的母亲只想沈光耀享受人生的乐趣,比如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比如同自己喜欢的人结婚生子,感受为人父母的喜悦,将门世家,功名利禄祖上无不经历过,但这只不过是人生中的幻光,沈母不想光耀什么都没经历过就失去了经历他们的资格,沈光耀退步了,放弃了从军的念头。
镜头一转,吴岭澜与梅贻琦在谈对自我追求的探索,令我向往,他在西南联大教学时对学生讲:“某日,我偶然去图书馆,听到泰戈尔的演讲,而陪同在泰戈尔身边的人,是当时最卓越的-群人,这些人站在那里,自信而笃定,那种从容令我十分羡慕。而泰戈尔,正在讲“对自己的真实”有多么重要,那一刻,我从思索生命意义的羞耻感中,释放出来。意识到,原来这些卓越的人物,也认为花时间思考这些,谈论这些,是重要的。今天,我把泰戈尔的诗介绍给你们,希望你们在今后的岁月里,不要放弃对生命的思索,对自己的真实。”
其间也穿插了陈寅恪先生在面临轰炸危险的情况下坚定不移的教书,我佩服那是文人的气魄,甚至向往,忍不住的喜欢。沈光耀在目睹阿山在轰炸中身亡后,他将佛珠手链放在他死去的地方,想了很久,决心弃文从军,当时卖报童的一句“一代文豪泰戈尔去世了”令我险些泪崩。
之后沈光耀加入飞虎队,唐纳德对他说每一次为了那事单独飞同一路线是愚蠢和危险的。但是沈光耀的那句话深深的触动了我的心,这个时代缺的不是完美的人,缺的是从心里给出的真心、正义、无畏和同情。这也是唐纳德曾经教给他的,他却铭记于心。那个小小的降落伞,在我看来是如此浪漫。英雄的定义未必是刚正不阿、战死沙场,也可以是柔情似水、接济苍生。美国教父出现在那个贫苦的地方,以自己的方式来救济孩子的心灵,他们歌声中寻求抵抗饥饿与寒冷的力量,很震撼。沈光耀的举动触动了所有飞虎队的飞行员,当数不清的降落伞落下时真的压抑不住情感,泪崩了。当沈光耀即将战死在空中,他所投喂过的那片贫瘠土地上,倾盆大雨,孩子们瑟瑟发抖,饥饿难耐。双腿残疾的神父说,“唱歌吧,孩子们,歌声能帮我们忘记饥饿,寒冷和恐惧”。于是,歌声响起,“这些离开了家乡的人,在梦中也看见幸福故乡”,伴随着那些没有鞋的小脚的特写,以及沈光耀即将投向死亡的镜头,在他经过被打死的还在降落伞上的战友时,说了-句“回家”,随后径直俯冲向了敌军的军舰,一同消失在爆炸之中。看到这一幕,不禁潸然泪下。双胞胎兄弟来到广东告知沈母光耀的死亡消息,并说自己也要去前线作战,梅贻琦校长也将自己的孩子送去了前线,临别时,沈母拿出冰糖莲子为他们两个送行,又一次泪崩。也许我喜欢那个时代的文人志士,所以对这个时空感触良多。
文革时期,印象最深的是一-边批斗会,一边表彰会,真是讽刺,那个时代,没有人做错,错的是那个把错误无限放大的时代,错的是那个善恶不分的时代,错的是那个否定真实的时代。前一个时代里,章子怡和黄晓明之间的爱情戏码,因为误会而离开,因为惦记再次归来。归来后美人不再是美人,而成为了一个将死的毁容之人。此时的画面配合的下起了萧瑟的雨,随之就是狂风大骤,田野里的树摇摇欲坠。风雨飘摇的年代,却不是一个看颜值,不专注情感的年代。而后是一个时代快要终结,陈鹏千里迢迢寄给留在家中的王敏佳一个盒子,里面是雪花膏和胭脂三件套,它们用厚厚的一层银杏叶覆盖着,有爱情的美好和希望。这与此前摇摇欲坠的树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静谧的银杏树,洒落一地的以及盒子里的银杏叶子。陈鹏代表了那个时代的两弹一星元勋, 默默为祖国奉献一切,甚至付出自己的生命。回到家乡的陈鹏不知道外面的世界一片狼藉,看到家乡的场景惊慌失措,而另一。边王敏佳也踏上了寻找陈鹏的遥遥无期的路途
对于张果果感触不是很深,因为这个时代,太多虚假,少了真实,他是一代清华人,对弱势群体的同情、对社会的责任感、对真理的求知欲、对世俗的洞察力,是清华人的大学精神。他们本应该是社会之光,希望之光。但张果果却在这个时代逐渐迷失了自己,为了商战尔虞我诈,早已违背了自己的内心,明明救助儿童是开心的事情,却为了迎合世俗的眼光而表现得不耐烦。
最后张果果在四胞胎女儿的房间里装点色彩,镜头给到了张果果的内心独白,看到和听到的,经常会令你们沮丧,世俗是这样强大,强大到生不出改变它们的念头来。可是如果有机会提前了解了你们的人生,知道青春也不过只有这些日子,不知你们是否还会在意那些世俗希望你们在意的事情,比如占有多少,才更荣耀,拥有什么,才能被爱。等你们长大,你们会因绿芽冒出土地而喜悦,会对初升的朝阳欢呼跳跃,也会给别人善意和温暖。但是却会在赞美别的生命的同时,常常、甚至永远地忘了自己的珍贵。愿你在被打击时,记起你的珍贵,抵抗恶意;愿你在迷茫时,坚信你的珍贵,爱你所爱,行你所行,听从你心,无问西东。我想,那时的他,是快乐的。
电影最后的彩蛋是令我非常惊喜的,这部电影是我唯一一次将彩蛋完完全全看完的电影,那时的西南联大,那个时代的知识分子,那个时代的风骨,都应该被历史所铭记。
无问东西这部剧最让我动容的瞬间:
- 静坐听雨
老教授在下着暴雨且漏水的茅草屋教室里讲课,雨声如雷,学生完全听不清老师在讲什么,老教授尝试了几次大声重复之后效果甚微,索性转身在黑板上写下四个字——“静坐听雨”一种暂停键的诗意。大雨击打在铁皮顶篷的声音,溅在土地水洼的回响,河里捕捞起来在网里蹦跳的鱼,雨中列队奔跑的体育系学生,镜头交错,到处是闪耀着的生命的力量。
回想起在高中学业压力最大的时候,缺的就是这样泰然的老师,因为所有人都在催促着你前进,把你摁进书堆试卷堆,好像一切的终极目标只有一个。这时候我反而喜欢给自己偷偷按个暂停键,晚自习混在大家的朗朗背书声里唱歌,下雨的时候望着窗外发呆写随笔,午休的时候不舍得睡觉看杂书听CD,写笑话集记录老师同学间发生的有趣段子。记得有次上课临时改为自习课,结果一阵困意袭来索性睡了一大觉,下课铃响后,当时的同桌兼当课课代表神色凝重看着我像看一个失足少年:你居然睡了整整一节课!所有的一切都是在当时看来奢侈的行为,因为时间是最宝贵的,我却拿来做一些对高考毫无意义的事。但是对我自己而言,那些事情却是调节心态最好的方式,让我享受其中,那些是一段干枯时光里开出的花。最后也证明,这些“浪费”的时间也并非无意义,它让我感知丰沛,没有沦为一个书呆子。
- 真实
“真实”这个词贯穿影片始终。梅贻琦校长对当时迷茫的吴岭澜说:人把自己置于忙碌之中,有种麻木的踏实,但缺少了真实。什么是真实?“你看到什么、听到什么、做什么、和谁在一起,有一种,从心灵深处满溢出来的不懊悔、也不羞耻的平和、与喜悦。” 泰戈尔在清华的演讲中最让我印象深刻的一句话也是:“不要忘记你们的真心和真性。”
在青春的迷茫期总会遇到一个问题——人生应该怎样度过。不论是吴岭澜还是沈光耀,抑或你我,在内心的声音和合乎外界眼光下的正确选择之间,我们最终倾向了哪边?是否有“对自己的真实”?人生是条单向道,我们无法掉头重来,但是可以随时调整方向。我们可能无法决定终点和旅途的长度,但是方向盘在自己手里啊。
吴岭澜在文科与实科选择迷茫之际得遇梅贻琦点拨,最终遵从内心。说来汗颜,回想自己高一文理分科之时,文理成绩比较均衡,而兴趣倾向于理科,对物理化学生物的解题如鱼得水乐在其中,而文科之中除了喜欢地理之外尤其讨厌政治和历史;然而当时的班主任和准文科实验班班主任都来游说我选择文科,理由是我的语数外三大主科成绩都很好,尤其数学,在文科生中会非常占优势,在高考中有机会选择更好的大学。我还试图挣扎,结果班主任也是当时的物理老师又劝我说,别看你现在理科成绩好,到了高三女生就没有优势了,当时听了很是愤愤。
这便是因材施教遵从内心的教育和实用功利主义的教育之间的区别吧。至于最后纠结之余为什么还是选择了文科,倒是源于一次父母的吵架,当时深感自己的劝和能力堪忧,心想索性从了文,练下口才也好。你问我有没有后悔过?高三做政治什么鬼的习题痛苦的要命的时候有。后来发现学了文之后口才还是不好的时候有,哈哈。
- 人性的光芒
电影里空军教官说,“这个时代缺的不是完美的人,而是从心里给出的真心、正义、无畏和同情。”正是这些精神,温暖彼此的善意,对于人类最重要的精神气质,可以超越自然困苦,超越硝烟战火,超越邪恶黑暗,获得内心的磊落光明。也正是这些精神,可以抵御集体疯癫,让文明得以延续,不让大厦崩塌。面临战乱,偌大的北平容不下一张书桌,迁校云南,几校并立西南联大,在漏雨的校舍,在警报声中,在防空洞里,战乱动荡何其不幸;而集聚了各路大家畅所欲言交谈理想,拥有那么多的学术人生导师又何其有幸。影片结尾彩蛋浮现出的西南联大的时任教授,个个如雷贯耳、熠熠生辉:陈寅恪,钱钟书,冯友兰,朱自清,沈从文,钱穆,华罗庚……在炮火和动荡中,他们著书立说教书育人,光芒万丈,优雅从容。静水流深。能够在时间的长河里闪闪发亮的是发自本心的善意,是透彻的精神。有的人可能身无分文但心怀天下精神富足,而有的人可能一夜暴富但汲汲营营精神贫瘠。
影片中最被打动的一段是结尾:等你们长大,你们会因绿芽冒出土地而喜悦,会对初升的朝阳欢呼跳跃,也会给别人善意和温暖。但是却会在赞美别的生命的同时,常常、甚至永远地忘了自己的珍贵。愿你在被打击时,记起你的珍贵,抵抗恶意;愿你在迷茫时,坚信你的珍贵,爱你所爱,行你所行,听从你心,无问西东。
打动我的是这种对自我珍贵的强调。我们常常在彷徨迷乱中怀疑自己,在不被理解中否定自己,却常常忘记了作为最独特个体的珍贵。这部片子给人以勇气,感动和力量。
无问东西被禁理由:某网友给出了部分答案,整个电影由不同的碎片缝合,有好几个不同的故事。故事都很灰色,让人抑郁。
有开飞机抗日自杀的。此人英俊潇洒、文武双全(王力宏),是家里的少爷。在二战敌对日本人的环境,他选择背叛家庭参军。最后能开着小飞机把日军的航空母舰给撞炸沉,简直能颠覆这个近代战争史。又不是青春偶像片,要这么帅这么正义干嘛?
医院文化大革命自杀和被批斗毁容的。大环境是个悲剧的情况下,几个主人公都是悲剧。男人和一个自己现在憎恶的却以前对自己有恩的人结婚,道德的枷锁把他变的非人;女人,被老公憎恶的可怜人,也是个施暴者,最后自杀;女学生(章子怡),撒谎青春,被怀疑成特务和小三,被群众毒打又毁容。
其他几个郁闷的故事,掠过不表。让人沮丧。
好几个小故事拼在一起,支撑了现在的张总张果果(张震)的现在生活。张果果活在尔虞我诈的大企业,都没笑过。
电影对历史的不尊重也是没谁了。也许正确的历史导致电影不能公映?张冠李戴的历史才让电影最终登上荧幕?不得而知。反正和教科书背道而驰,时间线也不对,扭曲!
唯一让人有好感的是格尔泰的诗:
“世界于你而言,无意义无目的,却又充满随心所欲的幻想,但又有谁知,也许就在这闷热令人疲倦的正午,那个陌生人,提着满篮奇妙的货物,路过你的门前,他响亮地叫卖着,你就会从朦胧中惊醒,走出房门,迎接命运的安排。”我们应该以一个怎样的态度去面对自己?无他尔,“对自己的真实”罢了
真实会害死你自己的时候,你会真实吗?
还有的网友这样表示:被禁五年或许与无问西东传递的宗教价值观有关系。如果我说从无问西东这部影片中读出了基督教价值观,会不会被批评!证据一:章和黄的故事是为了烘托真爱和勇气,以及揭示现实的丑陋。章最后那个台词:这次死亡来临,要去找黄。呼应王从军的原因和秉承的信念。证据二:这几个故事的主题都是为爱坚持===奇异恩典的基督教主旋律,导演可能是位基督徒啊!证据三:王决定参军的推手是看到孩子的死亡,孩子的母亲痛哭。除了冠冕堂皇的大爱,他最怕死亡来临自己什么也没做。参军之后,教官说的那句:这个年代缺的是从内心发出的真心、无畏、同情、正义。我觉得这个应该是影片最想表达的主旋律。符合基督教教义啊,这片采用美国惯用的意识形态输出手法——价值灌输,好在是健康的。直白点说:这片在传播基督教文化,很隐晦而且恰到好处。好在我们国家这两年宗教政策放宽了,否则可能还得五年才能上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