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节,又称上元节、小正月、元夕或灯节,为每年农历正月十五,是中国春节年俗中最后一个重要节令。 元宵节是中国与汉字文化圈地区以及海外华人的传统节日之一。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所以把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正月十五称为元宵节。
元宵节赏灯始于什么时期的几个说法:
说法一:始于东汉明帝时期。明帝提倡佛教,听说佛教有正月十五日僧人观佛舍利,点灯敬佛的做法,就命令这一天夜晚在皇宫和寺庙里点灯敬佛,令士族庶民都挂灯。以后这种佛教礼仪节日逐渐形成民间盛大的节日。
说法二:源于道教的“三元说”:正月十五为上元节,七月十五为中元节,十月十五为下元节。主管上、中、下三元的分别为天、地、人三官,天官喜乐,故上元节要燃灯。
说法三:汉文帝时为纪念“平吕”而设。汉高祖刘邦死后,吕后大权独揽。朝中老臣、刘氏宗室深感愤慨,但都敢怒不敢言。吕后病死后,诸吕在上将军吕禄家中密谋作乱,以便夺取江山。齐王刘囊为保刘氏江山,起兵讨伐诸吕,最终平定“诸吕之乱”。平乱之后,刘邦的第二个儿子刘恒登基,称汉文帝。文帝深感太平盛世来之不易,便把平息“诸吕之乱”的正月十五,定为与民同乐日,京城里家家张灯结彩,普天同庆。